7 月 2025

大模型Transformer中位置编码的艺术:从绝对到相对,再到超越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词语的顺序不仅仅是重要的,而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狗追猫”和“猫追狗”这两个句子,相同的词语,表达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这种语言的根本原则对Transformer架构提出了独特的挑战。与前代模型LSTM和RNN不同,Transformer并行处理序列中的所有token,而非逐个处理。这种并行处理能力是Transformer最大的优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然而,这

大模型驱动的 “伟大重建”:从原型到平台的架构蜕变之路

在快速迭代的大模型开发领域,有时推倒重来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作者从一个 “成功原型综合症” 中挣脱,最终踏上 “伟大重建” 之路的历程,并着重分析他在其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以及 领域驱动设计 (Domain-Driven Design)、双环境开发、意图驱动架构 和 持续学习 在项目重建中的关键作用。 成功的原型综合症与大模型架构评估 许多项目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一个功能初具雏形的

利用Docker, Dufs和Cloudflare Tunnel打造安全便捷的家庭文件共享服务器

想轻松安全地与朋友共享大型文件或远程访问家庭媒体服务器吗?传统的VPN设置复杂,端口转发存在安全隐患,而昂贵的云存储又让人望而却步。本文将介绍一种轻量级、安全的解决方案,利用 Docker、Dufs 和 Cloudflare Tunnel,只需一个链接即可直接从你的电脑共享文件,无需端口转发,并内置身份验证,让你轻松搭建自己的家庭文件共享服务器。 核心问题:传统文件共享的痛点 传统的文件共享方式,

大模型时代下的对话设计:混合体验、Prompt工程与持续演进

大模型技术浪潮下,传统的 对话设计 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对话设计的从业者,我常常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并发现许多同行也面临着相似的困惑。本文将围绕混合体验、Prompt工程、版本控制、A/B测试、系统设计和作品集展示这几个关键问题,探讨大模型时代下对话设计的新挑战与机遇,并尝试寻找一些可能的答案。 对话设计的范式转移:从脚本到Prompt 传统的对话设计往往依赖于预先编写的脚本

认知基座模型:赋能低代码AI Agent,放大人类专业知识

引言 想象一下,你的AI助手不仅能遵循指令,还能像你一样思考——实时适应,模仿你的决策风格,甚至与你的神经模式保持一致? 一项名为 CENTAUR 的突破性“认知基座模型”在超过 1000 万次的人类试验中进行了微调,使这一愿景成为现实。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种新的范式如何重塑企业,重新定义低代码 AI 市场,并预示着一场AI-认知科学的巨大融合。这一融合将催生出更智能、更灵活的AI伙伴,它们能

利用AI大模型加速金融建模:从智能复制粘贴到精细化微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建模方面,AI大模型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AI大模型构建金融模型,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智能复制粘贴现有模块,并结合精细化微调,提升建模效率与准确性。我们将借鉴Roman Ulasevich, CFA的文章,解析AI大模型在金融建模中的实际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下文构建与提示工程:金融建

2025:AI 领域特定 Agent元年——从生成式AI到自主智能

2025年,AI 领域特定 Agent 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科学家兼开发者倡导者 Apoorva Joshi 预测,未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能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而这些智能体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 AI 领域特定 Agent 的概念,从 生成式 AI 的演进到 Agentic AI 的崛起,剖析其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如何在

大模型RAG精度深度解析:GroundX如何脱颖而出?

检索增强生成 (RAG)在大模型 (LLM) 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帮助 LLM 基于真实数据生成回答,从而避免“幻觉”。然而,不同的 RAG 实现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处理包含表格、图表和密集文本的复杂文档时,精度 差异更是尤为明显。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不同平台的 RAG 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 EyeLevel.ai 最近的一项研究,并分析其对 RAG 应用开发者的重要启示。 1.

解锁AI沟通力:Prompt Engineering 与 Prompt Tuning 的炼金术

人工智能(AI)的崛起,尤其是像 ChatGPT 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普及,正在改变我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初次与 AI 对话,被其强大的理解能力和流畅的回答所惊艳,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又发现它有时会“答非所问”,甚至给出一些泛泛而谈的答案?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与 AI 的沟通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与 AI “对话”的关键技巧,聚焦 Prompt Engine

NeuroSyncAI™:架构驱动的确定性智能,突破传统AI的漂移幻觉

传统人工智能(AI)系统,尤其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LLM),在自然语言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但固有的概率模型使其面临语义漂移、幻觉等问题,并依赖大量数据进行训练。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种突破性的AI架构——NeuroSyncAI™,它通过奇异智能训练™(Singular Intelligence Training™)方法,以逻辑强制取代概率收敛,以内部结构验证取代行为反馈循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