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时代,关于作者身份的讨论愈发激烈。有人视其为文化崩塌的开端,如同末日降临;有人则将其视为进步的象征,拥抱每一次创新。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尤其引发了我们对作者身份的重新思考。难道成为一篇作品的作者,就必须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绝对。
传统视角的作者身份
从历史上看,作者身份的定义并非始终等同于“亲自撰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口述教学,由柏拉图整理记录;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会在学徒的作品上润色并署名;教皇的通谕,也由秘书们进行细致的起草和润色。这些例子表明,作者身份更关乎思想的源头和方向,而非简单地执行写作动作。AI的角色,更像是古代的抄写员,而非篡夺者。AI作为助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但不应被视作作者。
创造力的无意识源泉
原创性并非总是源于有意识的努力。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从而发现了苯环的结构。保罗·麦卡特尼在梦中创作了《Yesterday》的旋律。这些例子表明,创造力可能来自无意识的灵感。重要的是最终的成果,而不是产生灵感的具体过程。如同对AI的利用,重要的是prompt的质量,和从中获得的洞见。AI的洞见,往往能够启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编辑、AI与协作:作者身份的界限
编辑在修改稿件时,有时只是润色语法或精简语言,有时则会大幅修改结构或重写段落。在学术出版、新闻报道甚至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品都是协作完成的。编辑、同行评审甚至研究助理都会参与到最终产品的塑造中。然而,没有人会认为这些贡献者取代了原作者的作者身份。原因在于,作者身份不仅仅是关于谁输入了文字,而是关于最终产品反映了谁的愿景和意图。谁掌控了创造过程,谁才是真正的作者。
AI的介入,如同编辑的帮助。它能完善大纲,优化语气,或将提示语转化为流畅的文字。正如编辑不会因为重组你的想法或改进你的措辞而成为你的文章的作者一样,AI也不会因为辅助你而夺走你的作者身份。关键在于谁主导了整个创作过程,谁赋予了作品灵魂。
音乐翻唱:原创性的另一种形式
在音乐领域,我们早已接受翻唱版本可能超越原唱的事实。吉米·亨德里克斯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和枪炮玫瑰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对于9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可能比鲍勃·迪伦的原版更深入人心。尽管是翻唱,但它们在原有的旋律和歌词框架内创造了新的音乐结构,这本身就是一种原创性。甚至迪伦本人也承认,他觉得亨德里克斯的演绎才是真正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这进一步证明了原创性的本质是基于现有素材进行新的综合。
AI:个人的专属写字员
“谁”(或什么)写了东西,远不如写了什么和怎么写更重要。AI 让普通人也能拥有过去只有帝王、教皇和贵族才能享有的服务:一个专属的写字员。最重要的是,创造的冲动仍然源于人类。这正是 AI 无法取代的。AI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写作,但不能取代我们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AI并非抄袭:一种高级的自动补全
将 AI 等同于抄袭是对其工作原理的深刻误解。大型语言模型 (LLM),如 ChatGPT,与其说像抄袭者,不如说像高级的自动补全。正如 Bergstrom 和 West 在《Bullshit Machines》中解释的那样,LLM 基本上是“超速运转的自动补全”。因此,称 AI 为抄袭者就像称你的手机的自动补全为你的合著者。它们不是复制,而是推断,根据你的提示生成可能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输出始终与输入成正比,输出的原创性取决于输入的深刻程度。创造力在于人类作者在制作提示时进行的综合,而我们的虚拟秘书则填补了空白。
例如,假设你想写一篇关于“AI对教育的影响”的文章。你可以输入以下提示:“探讨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AI可以根据这个提示,生成一份详细的大纲,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但最终,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才能形成一篇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AI时代的教育:洞见而非死记硬背
这绝不是鼓励学生仅仅依靠提示语就能通过大学考试。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阅读和批判性思维。工具的效用取决于使用者的创造力。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我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世界的界限。” 如果我不知道某些想法的存在,我如何能够在搜索引擎中查找它们? 如果我从未听说过两个或多个概念,我如何能够将它们联系起来? 悖论的是,我的研究受到我对所研究主题的先前知识的严重限制。知识积累的广度,决定了我们利用AI的深度。
长期以来,教育奖励死记硬背而不是创造力,奖励分析性重复而不是原创性综合。现在是时候重新将作者身份定义为一种洞察行为,而不是一种忍耐行为。将重点从生产的汗水转移到意义的火花。如果 AI 能够帮助更多人表达他们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想法,那么它就不是对创造力的威胁,而是其自然的媒介。创造力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也是AI无法取代的。AI 的发展应该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而不是沦为简单的工具。
总结:拥抱AI,释放创造力
在AI时代,我们不必再拘泥于传统的作者身份定义。我们应该拥抱AI带来的便利,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关键在于,我们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真正驾驭AI,让它成为我们创造性工作的得力助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时代重塑作者身份,让思想的火花更加璀璨夺目。